7月26日清晨,摊铺机的轰鸣划破了杜阮镇松岭村的平静。隆隆的机器声与铁锹、铲子的撞击声相呼应,交织出一曲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旋律。这也预示着由驻村选调生陈斌牵头实施的松岭村主干道Y118延长线的路面改造工作正式开启,松岭村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原路面状况
此段改造村道是村民们日常去镇上的主干道,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多处出现大面积裂缝和坑洼,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安全。尽管改造的呼声不断,但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这条路的修复工作只能停留在村民的期盼中。
市公路事务中心派驻松岭村的选调生陈斌自驻村工作伊始,便关注到修路的问题,多方走动,上下联动,努力促成事件的转机。
一是深调研。陈斌深入问题道路两旁的村民家中调研,摸清村内信息和发展情况,倾听问题导致的生活不便和修路的建议。
二是广联系。陈斌将问题和建议反馈到上级部门希望能争取到改造路段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由于现在各级政府部门财政紧张,多次沟通反馈情况后均无功而返。
对此陈斌陷入了迷茫,一方面是村民日益迫切的呼声,另一方面是自己作为个体的力量局限性。但是他并没有气馁,本着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想到铁人王进喜那句充满豪情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便力图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直接资助修路的想法屡遭碰壁后,陈斌灵光一闪,想到了另一种可能的合作方式——结对共建。经过深入的调研和了解,陈斌发现自己所属的单位——江门市公路事务中心每年都会承担推广创新施工技术的任务,而这项任务需要在多个不特定的路段进行试验,让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如果能将这些试验段之一设在松岭村,不仅能解决道路改造的资金问题,还能借此机会提升村内的道路质量。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他积极与原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进行沟通,不断阐述松岭村的情况和这一计划的潜在价值,最终与江门市市区公路事务中心初步达成了结对共建的意向。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为松岭村完善村内交通设施,打通乡村经济发展流通“大动脉”和“微循环”,为助推“百千万工程”提速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进一步提升公路部门服务农村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公路路网与农村道路的衔接贯通能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后,陈斌积极与原单位沟通,多次邀请原单位领导和同事来村里指导调研,共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在不懈努力下,一份完善的结对共建方案和路面改造设计图逐渐成型,并在向原单位领导汇报时获得了大力支持。最终确定的路面改造方案为由村里出资购买沥青等主要材料,由江门市市区公路事务中心的养护中心出机械和人力,共同完成松岭村道路面改造工程。
现场调研协商
7月26日,Y118线松岭村路面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全长450米,改造路面约4000平方米。江门市市区公路事务中心20多名养护人员顶住烈日高温,配合摊铺机、压路机等多台大型机械共同作业。通过不遗余力的现场施工和团结一致的昂扬斗志,该工程于当天21时顺利完成,为松岭村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问题路面变身为平整的沥青道路,村民们也是喜上眉梢。这些实实在在的“微改造”,不仅点亮了人居环境,更温暖了群众的心田。“路面宽敞了、平整了,我们的日常出行更安全了,早就盼着能把这段路修一下”,村民黄妙珍激动地说。
松岭村主干道的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对于驻村选调生陈斌来说,心中的一块大石也终于落地。他成功解决了驻村以来村民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大问题,也践行了他驻村工作的初心——听民意办实事,解民忧暖民心。初心不改,笃行致远,往后他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内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为村里的决策部署献计献策,为乡村建设积极争取资源。
改造后的路面
此次路面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松岭村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松岭村将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选调生陈斌的带领下尽快完成工业留用地开发、厂房旧改、红色资源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松岭村的发展,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奋力前进。(图文/冰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