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会茶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被公认为是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家教家风更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庭传奇,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江门市新会区司法局坚持将启超家风文化与社区矫正工作理念有机结合,持续强化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职能打造新时代社区矫正新会品牌,厚植平安建设根基,助力打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平安新会。
新会区社区矫正中心积极打造“智慧矫正”新会样本。
“爱国爱家”强担当
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梁启超时常告诫儿女,“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新会区司法局秉承启超“爱国爱家”家风,在国庆等时间节点,开展“我有一颗中国心”“我为家乡添光彩”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通过在红色基地宣讲历史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着力培养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新会区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公益劳动活动。
参与活动的社区矫正对象对此深有感触,表示要端正心态,积极改造,做一名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有价值的人。其中不少人更把深刻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常到敬老院、星光广场、植树场地等开展公益劳动,致力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言传身教”促矫正
梁启超对子女的爱,形诸笔墨。400多封家书娓娓道来,种种人生道理在诉说中“润物细无声”。新会区司法局在新会区社区矫正中心内建成“启超家风”教育园地,并构建起爱国主义精神、启超家风教育与法治文化互动互融的“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帮扶体系。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在“启超家风”教育园地,新会区司法局还结合“每月一主题”教育安排,组织社矫对象开展“分享启超家书,传承良好家风”“自是劳动最光荣”“人间自有真情在”等专题教育活动,实现道德教化与法治宣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会区社区矫正中心“启超家风”教育园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亲爱的妈妈,平时未能当面说出对您的爱,我只能在此道出……”这是在“人间自有真情在”亲情教育感化活动上,社区矫正对象朗读写给妈妈的一封家书。通过在社区矫正家庭教育中融入启超“言传身教”家风,新会区司法局切实提升矫正工作温度,点亮社矫对象回归心灯,重塑人生。
新会区司法局开展亲情教育感化活动,右图为社区矫正对象为母亲写家书。
“因材施教”扶正心
梁启超根据子女的特性因材施教,认为趣味为培育奋发有为精神提供了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同样可被运用于社矫教育帮扶工作中——新会区司法局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社矫对象实行个别化教育,因人施矫。
新会区司法局分管领导、检察室主任、社会工作者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在出台江门市首个《社区矫正对象个别化矫正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新会区司法局创新打造“心矫治”特色品牌,委托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结合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的年龄、心理、家庭情况、犯罪原因等具体情形,“一对一”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及时、专业、有效的公益心理援助服务。
又如,针对个别少数民族社矫对象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的难点,新会区司法局联合区检察院,组织翻译志愿者、民警、网格员等成立矫正小组,运用当地语言文字开展矫治教育和暖心家访活动,实现“矫行”更“矫心”。
“自强不息”重启航
梁启超一生践行修身之道,他曾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引用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是梁氏家庭教育的根本。新会区司法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就学和生活难点,引导注重技能提升,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新会区司法局成立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专班,打造未成年矫正对象“营养套餐”,开展“伙伴同行”青少年社区矫正项目,持续擦亮“逆风飞行—关爱社区矫正青少年”名片,选取真实优秀案例拍摄《逆风飞行》《原来你是我的全世界》等4部社区矫正微电影,持续增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成效。
新会区司法局、区检察院联合开展未成年社矫对象跟踪帮扶工作。
新会区司法局与区人社局创建全市首个以职业学校为平台的就业帮扶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家电维修等项目培训,帮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人员提升职业技能,重投社会。“职业培训让我重获新生,我十分感恩,以后一定会遵纪守法,担起责任,回报社会!”未成年社矫对象谭某通过报读社区矫正就业帮扶教育基地开设的职业技能班,获得叉车技能证书,并顺利入职某外贸企业。
2023年以来,新会区司法局党组研究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12次,主要领导上门走访教育15人次,成功帮扶12人。全区共建有各类教育基地3个、公益活动基地6个、就业帮扶基地4个,开展教育活动8000多人次,成功帮扶231人次,推出如《从负债的泥沼中走出,司法社工助力社区矫正对象蝶变重生》等优秀案例。